第5章 青衣君和母亲各有心思(2 / 4)

加入书签

个小姑子,哪里受得母亲的香呢?修这么大的祠堂,得花多少钱呢,母亲真舍得。”

长孙夫人道:“你呀,真是眼皮子浅。

这是皇帝御赐的地皮,说是给一一做坟地,你又不能做别的。

盖这祠堂虽说把一一的嫁妆钱和梁王的赔偿花了,以后,这就是咱们的退路。

那钱不花,王家可要收回去了,对咱们也没什么好处。”

曲氏眼珠子转转,笑着道:“娘,还是您高明。

小姑子反正死了,说这是御赐给她的地方,其实就等于是咱们的地方。

你当它是祠堂也好,当它是庄园也没什么。”

长孙夫人笑着看她一眼,心里想,难道不是吗?王善一虽然诈死,跟真死了也没什么区别,还敢再露面是咋的。

她“死”

得不错,儿子借了光调到了都城当礼部侍郎,年纪轻轻正四品,前途无量。

还能守在自己身边尽孝,想起来就高兴。

不过,曲氏是个没成算的,这事不能让她知晓,省得她说漏嘴,那可是欺君之罪。

这里要插一段王善一父母的往事,更能说明王尚书夫妇性格与态度的由来。

王夫人长孙氏,出身极好,祖上是关陇贵族,开国功臣。

到她这一辈,长孙明老侯爷就有三子一女,她母亲死得早,爹不肯续弦,就怕后娘对孩子们不好。

家里四个男主人,一个小女孩,可不是宠着,要啥给啥,养得自私骄横,自我中心。

从小被惯坏了,本事不大,毛病很多,到了该嫁人的年龄,那是高不成低不就,咋也不如意。

在一次赏花宴上,看到当时御史大夫王仙之的嫡次子王守仁,那人长得帅,身高七尺半,面如冠玉,剑眉朗目。

细一打听,王二郎读书也不错,刚科举上榜,还在等待铨选。

王二郎如此人才,自然有很多待嫁的女郎相中。

王守仁有自己的心上人,是五经博士孙大人的三女儿孙令月。

孙博士算是王守仁在国子监的授业恩师,对这个聪明善学的弟子很是喜爱,当然乐见其成。

可王御史的夫人陈氏不赞成,认为结亲不妥。

五经博士在正六品中还是个下等的职位,没什么大前途。

孙家没什么能力,清流自居,要钱没钱,要势没势。

陈老夫人出身一般,是河北道定州保县大农户家的女郎,家里地多,家里人会经营,挺有钱,就是没啥权势。

她嫁给王御史时,王御史才是保县的穷县令。

陈夫人嫁过来,带了很多嫁妆,鼓励丈夫拿这些钱去活动,慢慢升上去。

陈夫人生了两儿一女。

嫡长子王守信自幼习武,不爱读书,四年前因余荫入仕,外派到剑南道绵州当了录事参军。

长年驻守,一直没在陈夫人身边,夫人心里惦念。

现在二儿子王守仁争气,科举上榜,正准备让丈夫出力,娘家出钱,帮助活动活动,留在都城做个六七品的文职就好。

这种情况下,要是有个得力的岳家,肯定对儿子的前途有利。

陈夫人在一众来说亲的人家挑来拣去,最后相中了长孙家的姑娘。

众所周知,长孙家的老太爷当初可是跟着开国国君起事的关陇功臣,皇帝赠给一面免死金牌,封为景阳侯,世袭。

生前做辅国大将军,过世时被新皇追赠太尉。

到了长孙明时,袭了爵位,颇有军功,上了年龄时,当了安南都护府大都督。

三个儿子也是文武双全之辈,老大长孙宇做了镇边的定远将军,老二长孙宙做了营州府兵的宁远将军,老三长孙远在国子监读书,很有才华,会好几种胡族的语言文字。

王二郎年轻气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