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7章 设定:XTA-11——“闪电隼”(2 / 5)

加入书签

取固态燃料段设计,每个喷嘴可携带20枚燃料段。

②动力系统:

在动力方面,XTA-11采用两台TRR-010三模态变循环发动机,单发最大推力19.05吨。该发动机为联邦首款正式应用在实战中的火箭/冲压/涡扇三模态变循环发动机,实现了不需分别携带火箭推进剂与冲压/涡扇模式的燃料,仅需额外携带火箭模态的氧化剂即可完成作战。同时,该发动机采用三元矢量喷口,最大偏转幅度35度,在大气层外,矢量喷口为主要的控制力矩来源,在大气层内则是战斗机执行大攻角机动与高超音速飞行时的主要控制力矩来源。

③机载设备。

作为第二世代战斗机,XTA-11在机载设备上相较前代战斗机,不论是技术还是理念上均有创新。

XTA-11的主要雷达设备为G/A-ARAD-5C型第五代机载有源相控阵雷达系统,其主阵面具备个TR模块,可实现全波段切换,整合红外探测功能,具备高精度红外成像与高精度热纹对比能力,在设计作战高度(海拔米处)对典型作战目标探测距离可达1000公里以上,支持全领域作战需求,可适配多种空空和空面武器设备,具备在机体前半球180度范围内的持续凝视锁定能力。并且整合部分电子战吊舱功能,可在探测的同时进行电磁干扰。

同时,作为EOTS的升级,XTA-11装备了缩写为MSITA的多频谱集成瞄准孔径设备A/A-AEO-1A,具备对全向目标进行光学,红外以及激光探测瞄准的能力。通过机身上设置的超精度光学传感器,可以对半径30公里范围内的典型战斗机目标实现无死角光学探测,极小视场下对目标的最大探测距离可达300公里,极限半径可达550公里。

MSITA具备光学与红外追踪能力,通过通过机载数据链,XTA-11携带的导弹在近距离可以不启动导引头,直接通过MSITA的数据进行全程航向修正,实现纯静默追踪,不触发传统原理的RWR系统。

同时,XTA-11搭载了早期型机载主动雷达隐身系统G/U-ASED-1S,可以将所有传统原理的机载雷达的探测距离压缩至不足150公里,并且特别对火控雷达进行了针对,使其有效距离仅有探测距离的四分之一左右。

在防御上,随着激光机炮的大量应用,XTA-11同样安装了机载护盾系统A/A-DFFS-6C来防御激光机炮的打击。以设计时的主流激光机炮功率而言,AEPS可以在半小时内承受最多三十发激光机炮打击而不失效。早期型AEPS设计了紧急恢复系统,一旦护盾失效,仅需最短十秒便可充能至再次承受三次打击,极限情况下仅需一秒便可再次承受一次打击,该系统单次飞行最多可用五次。

座舱方面,XTA-11使用了寰宇科工与格拉克斯联合研发的嵌入式全景化战斗机座舱G/A-ICIS-1S,与传统座舱不同,此座舱近似于独立的驾驶室,在座舱外集成弹射系统且内置维生装置,弹射时并非弹射座椅而是直接弹射座舱,从而几乎彻底避免了传统弹射方式对飞行员的伤害,极大幅度地提高了弹射成功率与弹射后飞行员的存活率。

在一体化设计后,飞行座椅得以采用原本作为技术储备的单支架式线性座椅。该座椅通过高强度支架固定在座舱内部的三维轨道上,在进行高过载飞行时,座椅会在轨道上适度滑行以作为缓冲。换用线性座椅后,战斗机的可用过载从原本的11G到12G提高到了15G以上。

同时,座舱内部舱壁装有强化型视觉设备,该设备使得整个座舱的前半球,以及部分上后半球成为一块巨大的屏幕,通过内置的机载超级计算机,座舱内侧的超大屏可以与作战数据链,MSITA以及ARG-U-101展开数据联动,将雷达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