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9章 我日,这电脑不换不行了(1 / 2)

加入书签

听到李听寒的解释,两人点了点头。

这倒不算什么意外的事情,事实上,如果不是情况特殊,李听寒也不会急着给廖勇和娜塔莉亚搞出独行隼和女王隼来。

这两架专用机虽说足以号称是2.9代机,但是在这个档口,所谓的2.9代机还有一个很尴尬的地位——

——诞生即落后。

没办法,战斗机的代差就是如此严苛。就算是最先进的二代机,在三代机面前,最多也就是部分领先。独行隼和女王隼两架战斗机靠着全机身采用量子晶体材料,外加高度定制化的航电,还得综合上指挥能力之后,也只有独行隼才能和量产型圣剑的综合作战效堪堪打平。

只不过话又说回来,如果没有TRR-199Mav和TRR-199Nap提供的关键数据,圣剑的发动机TRR-177E/A的进度还要慢不少。而独行隼和女王隼上,有不少子系统也是直接从圣剑那拿来的。换句话说,对圣剑项目而言,这两架定制机,本身也承担了相当一部分的实战验证工作。

这两型战斗机可以说是互相成就,没有圣剑那些已经完成的子系统,两架定制机不可能有那么夸张的作战效能,而如果没有两架定制机给圣剑提供的大量数据,圣剑项目的完成进度不可能这么快。

现在,到了圣剑项目反哺独行隼和女王隼的时候了。

“在独行隼和女王隼开发的时候,我就预留了足够的升级空间。”李听寒继续补充,“这是两架定制机的改进方案。”

说完,在投影中的两架定制机被快速的拆分,随后,需要升级的子系统被完整标了出来。

“首先,不得不承认的一点是……我爸带队设计的XTA-11真的非常,非常,非常优秀。”李听寒在讲解开始前,先吹了一波李延,“随着技术的进步,XTA-11甚至还存在进一步发掘的空间,只不过,这些空间本质上,也只有你们的战斗机才有。”

“量子晶体材料,对吧?”廖勇猜到了一些原因。

“对。”李听寒点了点头,“量子晶体材料是目前为止,我们所掌握的技术里最优秀的材料,在应用这种材料后,机身强度相较XTA-119S而言,提升了115%,但是质量反而下降了15%,机内空间也腾出来不少。”

有空间才能改造,这一点,廖勇和娜塔莉亚也懂。

“这次MLU最主要的部分,是提升战斗机的物理域性能,TRR-177E/A和TRR-199均是TRR-177Ext的进一步改进型号,两者在物理尺寸上没有明显差距,我当时设计的时候留了设计余量,因此,这次升级的第一步,就是将TRR-199换为性能更优秀的TRR-177E/A,在更换后,得益于相对小一些的尺寸以及量子晶体材料的特性,独行隼和女王隼的整机推重比会达到2.76,略微优于量产型圣剑。”

“如果换了发动机,那么是不是分布式矢量系统也会更换?”廖勇看着中央的投影,开口问。

“嗯,当然,你飞过圣剑,自然知道单一的分布式矢量系统并不能充分发挥这一系统的潜力,发动机,分布式矢量系统,射频飞控,我们计划统一更换这些设备。”

“但是,射频飞控对能量的消耗是很大的,我们的战斗机使用的反应堆还是第三代产品,就算有两个,在输出功率上,差的还是有点多的。”娜塔莉亚说。

“这就是另一个改进点,还记得我们在XTA-119S上使用的方案吗?”李听寒说。

“上电池?”廖勇回忆了一下,试探地开口问。

“对,上电池。”李听寒点了点头,“独行隼和女王隼的机体内部空间不够,放不下四代堆,因此只能选择双三代加电池的方案,在作战中的运作原理也是一样的,探测系统并不是全时段开机,因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