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0章 六星其出向泰山而来(1 / 5)
观星台的烛火在青铜灯盏里舒展腰肢,将鬼谷子的身影投在四壁星图上,忽长忽短,像幅流动的剪影。
他指尖的玉简已趋于平稳,可那丝从商周年间传来的凉意,却让他想起观星台最深处的禁地——那里沉睡着天枢的根基,一块自上古坠落的陨石。
那陨石通体漆黑,表面布满蜂窝状的孔洞,却能恒定散逸出“锁灵之气”
。
三千年前景帝年间,第一批接触陨石的方士现,这气息能凝滞神魂流逝的度,于是有了“驻颜”
,有了“延年”
,最终成了天枢人代代相传的“长生”
。
如今天枢的六大组织,便是由这些靠着陨石之力跨越时光的历史人物,与他们血脉中继承了灵根的后人共同撑起的骨架。
“传令天玑堂、天璇斋、天权社、玉衡阁、开阳会、摇光营。”
鬼谷子的声音掠过案上香炉,烟柱应声分出六道细流,“寻应劫之人,去。”
殿外的风突然加急,卷着石阶上的落叶撞向各组织的传讯钟。
天玑堂的钟声来自西侧的“谋算院”
,青铜钟上刻着“运筹”
二字,敲响时带着金戈铁马的余韵。
堂内,白苍苍的姜子牙正对着沙盘推演,案前站着他第三十七代后人姜明——这年轻人继承了先祖的推演天赋,却总爱捧着平板电脑看股市k线。
“先祖,”
姜明指尖在屏幕上滑动,“刚收到摇光营的消息,秦岭有妖物作祟,股市里‘辟邪法器’板块涨了三个点,会不会和应劫之人有关?”
姜子牙敲了敲沙盘里的“周”
字:“应劫者藏于市井,不在k线里。
带十名后辈,去人间烟火最盛处查探。”
他袖口露出半截青铜令牌,正是当年武王赐下的“尚父剑”
仿品,令牌边缘已被历代姜家人摩挲得亮。
天璇斋的竹钟在东侧响起,清越如琴。
孔子坐在银杏树下翻着线装书,书页间夹着他七世孙孔谦抄录的《论语》新注。
几个穿校服的少年正围着投影仪,争论“因材施教”
在灵气时代的新解——他们是孔家近代分支,继承了“文气养灵”
的天赋,却总把“有教无类”
理解成“连妖修都能收做旁听生”
。
“先生,”
孔谦指着屏幕上的热搜,“魔都中学有个学生能和古树对话,算不算‘灵性初显’?”
孔子合上书本,指尖拂过泛黄的书页:“万物有灵,未必是应劫。
带学子们去各地学堂看看,那些能在课本外看见天地法则的孩子,才值得留意。”
他长衫的布扣是清代孔府工匠所制,历经三百年仍如新缝。
天权社的铁钟在北侧“明鉴殿”
轰鸣,震得梁柱上的“公正”
匾额微微颤。
包拯的铜像立在殿中,漆面虽有剥落,那双琉璃眼珠却依旧透着寒光——这不是摆设,每月十五,这位北宋名臣的神魂便会借陨石之气短暂凝聚。
此刻,他的后人包锐正对着全息投影审阅各地上报的异闻,手腕上的电子手铐突然亮起红光——这是天权社特制的“测妄器”
,遇谎言便会烫。
“先祖,”
包锐皱眉,“江南有个县令用灵力篡改户籍,测妄器响了,但他女儿觉醒时,满城荷花都开了,要不要查?”
铜像的眼珠转了转,传来低沉的声音:“先办贪官,再访其女。
应劫者或藏于污泥,却自带清芬。”
玉衡阁的铜铃在南侧“通译楼”
叮当作响,楼里挂着张骞出使西域带回来的驼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