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4章 孙立人的抉择(1 / 2)

加入书签

李锦兵团在东北看似稳步推进,但其内部与重庆方面的裂痕,已难以完全掩盖。李锦及其核心团队对兵团内部可能的渗透和监视保持着高度警惕,这种谨慎不可避免地体现在日常决策和人员安排上,尤其是对由重庆系统直接安排或背景复杂的军官,多有疏离与制衡。这种微妙的提防,自然被嗅觉敏锐的军统特务以及心思缜密、且与重庆关系更为密切的副总司令孙立人所察觉。

军统在李锦兵团内部的潜伏人员接到指令,加大了对李锦、梁卫国等核心将领,以及司令部机要部门、通信枢纽的监视力度。他们试图通过分析人员往来、车辆调动、无线电信号异常等蛛丝马迹,来判断李锦的真实意图。一些原本处于外围的特务被激活,试图接近权力核心。

关于李锦“举措异常”、“任用私人”、“与不明身份人员接触”的密报,通过军统的独立电台,悄然发往南京。这些报告虽无确凿证据,但足以在蒋介石心中埋下更深的疑虑。军统人员加紧在兵团内部进行秘密策反和拉拢工作,重点目标是对李锦不满、或对南京更为忠心的中下层军官,尤其是在孙立人系统内以及一些非嫡系部队中寻找突破口,试图建立内应,预防不测。

孙立人敏锐地感觉到,自己在兵团核心决策圈中的地位有所下降。一些关于部队调动、后勤补给乃至与友军(指我军)接触的敏感信息,李锦不再像以往那样与他充分商议。他意识到李锦可能在进行某些不能见光、且风险极高的谋划。

孙立人对此的反应是进一步巩固和掌控他直接负责的新一军。他更加频繁地视察部队,强化官兵对他的个人效忠意识,确保这支精锐力量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听从他的指挥。他与新一军各级军官,尤其是嫡系如李鸿等人的联系更为紧密。

孙立人并未立即向李锦发难或直接向重庆告发。他性格中的谨慎和作为军事主官的全局观,让他选择暂时观望。他深知“擎天”兵团此刻的内部团结至关重要,但也暗暗做好了应对各种可能局面的准备,包括在最坏情况下,率领新一军独自行动。

就在这暗流涌动之际,一封来自南京国民政府的急电,送到了李锦的案头。电报以蒋介石的名义,直接命令:“着李锦兵团即刻抽调一至两个精锐军,火速南下,入关参加邯郸战役,归冀察战区指挥,以解邯郸之围,扭转华北战局!”

这道命令,如同一块巨石投入本就波澜暗生的池塘。

李锦与参谋长陈瑜、副总司令梁卫国等人立刻研判。他们一致认为,此举极有可能是一石二鸟之计:一方面,确实希望借助“擎天”兵团的战斗力缓解华北压力;另一方面,也是更危险的意图,便是借此分化、削弱“擎天”兵团的力量,将部分精锐调离东北这个战略要地,使其难以集中力量形成割据或进行“异动”,甚至可能让南下的部队在与解放军的消耗战中受损。

公然抗命是绝对不行的,那将立刻坐实“拥兵自重”的罪名,给南京以武力解决的借口。但派谁去?派多少?如何既能应付南京,又能最大限度地保全兵团实力和起义计划?

经过彻夜密商,李锦做出了一个既符合逻辑、又暗藏深意的决定。

1. “服从”调遣: 李锦复电南京,表示“坚决服从命令”,但以“东北局势亦紧,接收任务繁重,防线辽阔”为由,陈述困难,请求只抽调一个军南下。经过一番电报往来“讨价还价”,最终南京同意抽调一个军。

2. “巧妙”点将: 李锦决定,由副总司令孙立人亲自率领新一军南下参战。

表面理由充分: 新一军是兵团头等主力,战斗力最强,由孙立人这位名将亲自指挥,足以显示对邯郸战役的重视和“忠诚”。这能让南京方面无话可说。

化解内部风险: 孙立人此时在兵团内部已像一个不确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